博客年龄:15年7个月
访问:?
文章:1343篇

个人描述

以心摄影,影随心动,做一个快乐的行摄者.摄影人若能以无限的心力驾驭有限的眼力,物象就会生出有益的启示。

重访母校—东南大学

分类:旅行游记 | 标签: 母校   东南大学   重访  
2011-06-26 14:40 阅读(?)评论(0)

      初夏,陪女儿考试同往南京,考试结束回返之前,与女儿一起回访母校。

  自82年离开母校后,虽然这些年间多次去宁,但很少回去,第一次回访是2002年母校百年校庆时同学相聚,那已是离校20年之后了。这次与女儿一同来宁,就想着再次返校重访,一来是想回去看看这近十年又有了什么变化,二来也想让女儿来看看她的父母当年读书的地方。

   从中山门乘坐游1公交到了四牌楼,当年我们的宿舍区就在这里,走进那个曾经熟悉的大门,可眼前的场景让我怀疑走错了地方,这是我们当年住过的文昌宿舍区吗?这整整一排的商店让我一下迷失了方位,不知这是走进了个什么地方。仔细确认了大的地理位置之后最后确认,没错,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文昌宿舍区。

     这个教育超市的位置就是当年的收发室。而收发室那时是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去的地方,往返于家里和同学之间的来信都是从这里发出和接收,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的邮箱编号是401,而我们的班级编号是41781。

    确认了基本的“地标”后,我凭着记忆去寻找我们的宿舍,可往里走了好大一阵子都没看见我们宿舍的影子,有点犯晕了,我们的宿舍呢?一直走到最后才看到了一排老房子,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年的宿舍了。  

   开始我以为这是我们班男生所住过的10舍,可走过去一看,墙面上写着个11舍的大字,我又犯晕了,这11舍是哪个系的呢?我很清楚的记得我们的女生宿舍是9舍,男生宿舍是10舍,这11舍我咋想不起是哪个系的宿舍了呢?

      可这11舍明显就是我们当年的宿舍,可我记得最前边一排是10舍,再前面就是大操场了,这11舍在当年的什么位置呢?莫非是我们走后又加盖的11舍?问及老同学们也个个是一脸的茫然,我再晕。      

      一心就想找我们的宿舍9舍,可就是没看到,沿着11舍往东走,是一排新的宿舍,整个宿舍区新装了刷卡的电子门,本想走进去再找找,可我没有东大的校园卡,走不进这个四面封闭的宿舍区。

      东大的这宿舍区电子门还是很有特色的,不愧是江苏省著名的工科院校,技术化的管理模式用的很不错,遗憾的就是像我这样的老校友就走不进去了。我想着9舍就应该在这门里边,可无法走进让我很无奈。

      

      走不进这大门只能在外围转,想再找回点当年的记忆。终于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房子—老六舍。

      

      看来东大还是保留了一些老屋旧楼,这老六舍就是其中之一。那再往前就应该是老七舍,八舍,九舍,十舍了,估计这些都被“圈”在了那个大门之内,而且已经被改造过了,现在门外能看到的只有这老六舍了。      

      

   走过老六舍后我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学生二食堂,只是现在改了个雅名——莘园学生餐厅。

   当年的学生浴室也改造过了,不再是红砖水泥墙面的了,想必内部的设施也应该有所改善。

   在宿舍区转了一圈,再也找不见其他能让我回忆起的地方了,转回去朝校园方向走去。我们学校的宿舍区与教学区中间隔着一条太平北路,每次上下课都得经过那条繁华的马路,如今这条马路上架起了一座高架桥,来往的学生们再也不用为过马路而提心吊胆了。

       这座是我们当年每天都要走过的文昌桥,没想到3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还是那么破旧。甚至比以前还要破,不知在搞什么工程,居然还遮起了那么大一块彩条布。 

  连接宿舍区与教学区的巷口,当年我们每天都要在这里走上好几趟。  

   估计是为了安全和交通的原因,座落在成贤街上的教学区东大门如今已经封闭,校园的围墙也改造成了这样。

  校园南边的另一个学生宿舍区——沙塘园,还依然“健在”。

沙塘园的学生宿舍也进行了重新装修与改造。

学生餐厅似乎也装修改造过了。

学校大门上的校名也由“南京工学院”变成了“东南大学”。这座大门是校园的南大门,是校园的主要出入口。该门楼建于1933年,是由杨廷宝先生设计的。门楼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外形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简洁大方。

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适应东南大学这个校名,其实东南大学的历史渊源是很深的。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我是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的,所以现在更名东南大学后我总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

   走进校门后,这条法桐林荫大道是我所熟悉的。

   直到走在了这条林荫路上,我才找回了点当年的感觉。

  这才是我所熟悉的校园。只是此时站在这里的不是当年的我,而是我的下一代了。

   现在坐在大礼堂里听讲座的也不是我们了,而是30年后的新一代学子们。

最能展示建校历史的建筑,当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旧址——南高院。

南高院,原名一字房,始建于1909年,造型庄重朴实。东西两层,中部三层,居中钟楼四层,呈金字塔形。1933年修建,因学校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故名南高院。自南高、东大至中大初期,该楼一直为学校行政中枢,校长室向设于此。中央大学后期,为教育学院教学、办公楼。五十年代时曾为南京工学院院办公楼。1963年拆除重建。面积5032平方米,现为学校科研基地。

前工院,我们当年上外语课的地方,如今也重新改造过了,所幸的是楼名没换,让我还能忆起当年上课时的情景。

前工院,初建于1929年中央大学期间,时为两层教学楼。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学院中之最大者,乃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1952年院系调整,于四牌楼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遂命名该楼为前工院。1987年拆除重建。面积10700平方米,为四牌楼校区主要教学楼之一。


中山院,当年上自习最常去的教学楼,也是我们上《高等数学》和《电视原理》课的地方。

中山院初建于1922年。原为南高附中教学楼。楼高三层,教室18 间。因学校历史上曾名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期间即命名该楼为中山院,属文学院。1952年为建筑系系馆,1958年为教学楼。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7433平方米,与东南院有平台连通。现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也是学校的电化教育中心。

原先的教室都是普通课桌凳和木质地板,现在都改造成了多媒体教室。

中山院前的林荫道依旧是当年的模样。

  夏季的校园里依旧是翠绿一片,高大的法桐几乎将校园的道路全部遮盖了起来,在校园里溜达你不用担心阳光的灼晒。

  五四楼,当年最新最现代的教学楼,我们很多的合班大课都是在这里上的。

健雄院,我们四系当年所在的办公楼,现在我们四系(无线电工程系)也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健雄院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楼二层,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1923年毁于火灾。后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于口字房原址合资兴建科学馆。1924年破土,1927年建成,面积5234平方米,为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数十年来,师生中仅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等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亦曾就读于此。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纪念并入部分系科的江南大学,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学校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

河海院,原电力工程系所在办公楼。

“河海院”的命名,渊源于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院”(今河海大学)成立,因当时校舍无法着落,遂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今东南大学)协商,“河海工程专门学院”租用该校口字房(今健雄院)、一字房(今南高院)及部分平房(今河海院)做校舍。1927年6月,河海工科大学奉命与东南大学等校合并组成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中央大学工学院,校址迁至河海院。“河海院”是河海大学的发源地之一。1955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将老楼拆除重建,由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699.42平方米,使用面积1311.80平方米,于1956年4月竣工,当时工程总价柒万零柒佰贰拾壹元玖角伍分贰厘。河海院现在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热电工程设计研究所等单位所在地。

母校之象征——大礼堂。当年我们开学生大会、看电影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在这里听过一场交响音乐会,具体是哪个乐队演奏的现在忘记了。

大礼堂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 1930年动工,因经费困难而中辍。继任校长朱家骅请得拨款,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1931年竣工。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余人。1965年添建两翼,2544平方米。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台湾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在大礼堂前增建百年校庆纪念碑和涌泉池,寓师生对父母养育之恩、母校培育之恩、社会携助之恩当涌泉相报。

老图书馆。当时学校教室紧张,图书馆便成了同学们自习的好地方,为了能在图书馆占座位,同学们会把书包锁在图书馆的椅子上。

老图书馆即孟芳图书馆。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经校长郭秉文奔走,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银元。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张謇题匾。其两翼及书库,系1933年扩建,总面积3813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入口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

现在老图书馆门前立了两座雕像,一座是母校建筑系老院士建筑大师杨廷宝。

杨廷宝,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创导建筑设计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国情。在建筑教育上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优秀人才,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曾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对推动建筑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02年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为纪念杨廷宝先生,特邀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吴为山塑铜像一尊。

一座是我们的老校长——钱钟韩,我的毕业证上还是他的签名。

钱钟韩(1911 06.02 - 2002 02.08),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在中国创建了机电结合的动力工程学科。长期从事热物理学和热工仪表自动化的教学和研究,创办了国内最早的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电厂运行自动化专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他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50年来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具有开拓性的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我国热工自动化学科奠基人。2002年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特邀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吴为山塑铜像一尊。

老平房,当年也不知具体是什么单位在此。不过现在还存在倒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体育馆,当时我们只在雨天上体育课时才进去。蔡振华当年拿到乒乓球世界冠军时来此打过一场表演赛。

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1921年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时筹建,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积2317平方米。该主楼耗资6万银元,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亦为集会、讲学之处。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体育场,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场地大小没变,唯一的变化是将煤渣跑道换成了塑胶跑道。

 校园里的新建筑之一——吴健雄实验室

校园里的新建筑之二——新图书馆。

“严谨、求实、团结、奋斗”是我们就读于南京工学院时的校训。而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我个人则更喜欢后者。

  校园里的新建筑之三——逸夫建筑馆。

      时光荏苒,30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当年的母校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回母校,已见不到什么老师同学,我于榴花似火的季节回访母校,也正是为了再次忆起那青春如火的岁月。     

  最后修改于 2011-06-26 16:2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